[3.15消保知识宣传月] 警惕AI技术诈骗
共筑诚信消费环境,提振金融消费信心
随着数字化3.0时代的到来,AI技术已不再是纸上谈兵,从各种智能机器的人脸识别解锁功能到商场里的聊天机器人再到现在AI换脸换装软件。但这也让不法分子得到了“新灵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更新诈骗手段,以假乱真的效果让年轻人都防不胜防。
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第二十八条规定“敏感个人信息是一旦泄露或者非法使用,容易导致自然人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或者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危害的个人信息,包括生物识别、宗教信仰、特定身份、医疗健康、金融账户、行踪轨迹等信息,以及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只有在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的情形下,个人信息处理者方可处理敏感个人信息。”斯泰兰蒂斯汽车金融通过分享以下常见的诈骗手段,提醒大家切勿陷入骗子自导自演的“剧本”中。
- 电话声音合成技术或者微信语音转发技术
骗子通过高频率的电话骚扰来截取音节或者声音后,在重新排列成自己想要的语句发给受害者;还有就是非法窃取受害人的微信号后,用提取语音的手段或者安装插件的方式来获取受害者的信任后提出转账的需求。
- AI视频换脸技术
AI视频不仅只是静态看着像真人甚至眨眼说话口型都是可以完美衔接上,骗子用此技术可以“扮演”任何他想成为的“角色”,再分析受害者在各种平台发布的信息后进行人群筛选推出不同“剧本”。
“以案说险”
小A在4S店购车时,销售告知店里刚好在做某个金融产品宣传活动,只要顾客按照他们要求拍个短视频就可以免费得到礼品,小A毫不犹豫的答应了。没过多久,朋友拿着聊天截图向他讨债,小A才得知自己欠了“外债”。这时小A意识到自己的聊天软件被盗,莫名给好友发送语音向其提出借款需求,原来是因为小A的个人信息在4S店被泄露了,不法分子利用科技手段对其声音进行合成以此来增加诈骗的真实感。
对此斯泰兰蒂斯汽车金融也总结了以下贴心的防范小知识供大家学习参考:
- 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商家购物或者金融机构要做识别认证是需要联通公安识别系统完成验证,不需要让商家录制和保存声音等生物识别信息,遇到商家有此要求,客户可以拒绝。)
尽量不要在网上暴露自己过多的信息,保有个人信息保护的潜意识。对于各种不明中奖链接或者好友邀请,不要抱有好奇的心态,给骗子留有“捕杀”的信息来源。
- “24小时”缓冲期
遇到提出转账要求的情况下,切记多留个心眼,多种方式核实确认后在操作。特别是对方身份不明确,可以要求通过银行账户打款并设置“2小时到账”或者“24小时到账”,一旦发生危险留有时间可追溯。
- 提高中老年人防范意识
中老年人一直都是各种诈骗的高危群体,子女平时可以做好家中中老年人的宣传防范工作。遇到陌生情况不要着急转账,可以询问子女意见如何处理,必要时寻求警方帮助。